杰能中醫專科中心
預約電話
2881 0321

治療資訊

淺論「痛經」與案例

2025.05.26 | 婦科

淺論「痛經」與案例

鄭良琴博士(香港中醫藥管理要員會註冊中醫師)

月經前後或經期出現下腹及腰部疼痛,基至劇痛雞忍,或伴有面色蒼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惡嘔吐等症。並隨着月經週期持續發作者,此種症狀稱為「痛經」。如果僅感下腹或腰部輕微脹痛不適,這是常有的現象,不作痛經論。

痛經病主要為氣血通行不暢所致,臨床多以處實之辨。張景岳云:「痛經病實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虚痛者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基。」以此為辨証要點,一般經前痛多屬實,經期痛多氣血阻滯,經後痛多屬虛,本病所見以實証居多,目前一般認為分四型:1.屬寒濕凝滯,症見經前或經行小腹冷痛,甚則牽及腰脊疼痛,得熱則舒,經行後期,量少,色黯有血塊,伴寒濕內盛脉症,治以溫經散寒,化濕行滞。可用十二味溫經湯。2.屬氣滯血瘀,症見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經量少,淋漓不暢,血色紫暗有凝塊,或呈腐肉片樣物,塊下則疼痛減輕,並伴氣滯血瘀脈症,治以理氣活血,逐瘀止痛。可用柴胡舒郁湯(冰玉堂驗方)、膈下逐瘀湯、金鈴子散、丹參飲等,3.屬氣血虚弱,症見經期或經净後小腹綿綿作痛,按之痛減,經色淡,質清稀,伴氣血虛兩虚脈症,治以補氣養血。可用聖愈湯(蘭室秘藏方)、八珍、六君等。4.屬肝腎虧損,症見經後小腹隱痛,經來色淡量少,伴肝腎兩虧脈症,治以調補肝肾。可用調肝湯。以上是較為典型的分型,臨床上往往病情較為複雜,其實在實证中往往挾雜,如寒濕凝滯型中,視其體質,病機異化,或偏痰濕,或偏濕熱;氣滞血瘀型中,也要視氣滯與血率的偏頗。總之要權衡辦証,加減變通治療。

臨床上因肝郁氣灣所致痛經十分多見,不論何型,治療雖注意在不同時期採取不同的相應治方法。非經期以治本為主,經前和經期要適當重視理氣和血止痛。同時須在經前一週左右開始服藥,並連續治2、3個月經週期,一般都可以取得較好效果。痛經合劑組方:柴胡6g、赤白芍各10g、當歸9g(後入)、香附9g、丹參9g、檯香5g(後入)、砂仁3g(後入)、丹皮9g、木通9g、路路通9g、黑梔子9g,水煎服。本方有疏調氣、和血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經前或經中少腹脹痛,胸脅脹悶,腰腿酸楚,經量不多者。我們在臨証中體會:痛經病有虛實之辨,總屬氣血通行不暢所致,倘氣血充沛,氣顺血和則通行無阻,如氣虚血少或氣滯血瘀,均可使經行不暢而作疼痛。本方專為氣血阻滯型痛經而設,方中以柴胡、香附、白芍疏肝柔肝,丹皮、黑梔清肝瀉火涼血,氣郁血滞不通则痛,故以丹參飲行滯止痛,赤芍、當歸養血調經,木通、路路通通行上下竅。綜上諸品以調氣為主,和血為副,氣行血暢,痛經自止。

【痛經病案】:

例1.徐文19歲 未婚學生

10周歲時月經初潮,尚無發現痛經。自18歲起經將雖準,但臨經下腹部劇痛,經量少,伴有黑色小血塊,且乳房脹痛。近來發現經前鼻衄。脈弦,舌苔薄白,舌質紅。証系肝氣郁滯,氣血運行不暢。現值經後宜疏肝理氣、調和氣血。

處方:香附6g、當歸6g(後入)、菜胡4.5g、赤白芍各9g、白朮9g、茯爷12g、乾藕片15g、蘇梗4.5g、

丹皮9g、甘草3g 豚二劑。

二診:現距下次月經預期尚有筍日,經前症狀未現,舌苔濁厚,脈弦滑。症屬氣滯漏阻,擬理氣化源。

處方:青陳皮各1.5g、蘇菜梗各3g、草效仁3g、吾附9g、煮夏6g、柴胡4.5g、赤白芍各9g、新白朮各9g、

茯蒂12g、甘草梢2g、當歸6g(後入)、川芎3g;服6劑。

三診:今晨月經來潮,未發現腹痛,經量少。舌苔薄白,脈弦,仍取調理氣血。

處方:蘇梗葉各5g、吾附9g、陳皮3g、川芎9g、當贈9g(後入)、赤芍9g、延胡9g、丹参15g、失笑散12g

(布包)、茺蔚子9g、烏藥9g;二劑

按:肝喜條達,其脈佈於兩脇乳房,循陰器繞少腹,倘若情志不遂,必致肝氣郁滯,氣為血帥,氣滯則血 阻,影响衝任通洩,故值經期則現乳房脹痛,下腹劇痛等症。氣有餘便是火,郁氣化火,迫血傷絡故鼻衄。肝 氣不達,肝脾違和,脾運不健,濕從內生,故舌苔濁厚,肝脈主弦,滑有濕,氣滯濕阻,血行不暢。此例論治, 平時以逍遙散疏肝理脾,以調暢氣血,屈經前及經期仍以疏肝解郁為主,佐以活血調經。

例2.潘女 27歲已婚

痛經已二、三年,月經週期先後無定,每次經前四、五天小腹疼痛,灼熱感,經量甚多,色紫。現將屇經 期,又見小腹痛,口乾欲曬,面部掀熱,便秘溺赤。脈弦數,舌質紅,舌苔薄黄。証屬肝氣郁結,蘊火內盛。

治以疏肝油熱。

處方:柴胡4.5g、赤白芍各9g、丹皮9g、檀香3g (後入)、砂仁3g (後入)、木通9g、路路通9g、黑栀子 9g、扁豆24g、女貞子15g、側柏葉15g;二劑

復診:服二劑後月經應期於今晨來潮,腹痛較減輕,按前方再服二劑。囑下次經前再來服藥,

期後痛經已愈,且經量亦恢復正常,諸症悉平。

按:本例痛經伴現諸症均由肝氣郁结,蘊熱內盛所致。肝主疏洩,疏洩失常則氣機不暢,

經前小腹痛、氣郁化火、慕熱迫血量多色紫,且現熱象舌服。經二次疏肝洩热,涼血止痛

例3.高女 30歲已婚

且 諸症悉平。

24歲結婚,大產一胎。年來身体漸胖,月經多先期而至,量少色淡伴有凝塊,經前乳房及小腹脹痛,經期 則痛甚,現值行經,舌淡紅,舌苔薄白,脈細滑。小腹痛甚須服止痛片。脈症互參融系氣血虛弱,且有挾滯。 宜以通為主,略佐補正。

處方:當歸9g ( 後入)、川芎6g、酒炒芍9g、党参12g、炙草3g、 6g、青陳皮各4g、丹皮6g、路路通 9g、桂枝6g、烏藥9g、金鈴子9g;三劑。

復診:藥後腹痛德,月經凈。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滯解宜補,處八珍料五劑。次月痛經大減。連續 調理三個週期,未見痛經復發。

按:張景岳云:「經行腹痛症有虛實。 ..但實中有虚,虛中亦有實,此當於形氣質兼而辨之。」本例 辨証屬氣血虛弱,且有挾滯,氣不攝血,故先期凝滯腹痛。初以溫經行滯,活血止痛,以通為顺。方中香附、 青陳皮行氣化滯,桂枝、丹皮調經行滯,芎、歸、芍活血養血,路路通、牛膝通絡引下,参、草楠氣和中。滯 解痛瘧則轉補養以八珍治本。

例4.鄭女25歲已婚,工人

近半年每當行經則小腹疼痛難忍,甚至在床上打滾,汗出,泛惡欲嘔。經量少,色紫黑伴有瘀塊,塊下則 痛減,脈弦潭。舌苔白,質淡紅。此為寒阻衝任,氣血凝滯所致。擬溫經散寒,活血行瘀。

處方:丹皮9g、桂枝9g、莪术6g、川芎6g、當歸9g(後入)、赤芍6g、桃仁9g、川牛膝9g、失笑散12g (布包)、延胡9g、小茴香6g (後入);於經前服三劑,連服二個週期,經量增多,痛經消失。

按:此例患者經行小腹劇痛,經色紫黯量少,脈弦澀,苔白質淡。皆因寒邪留阻沖任,胞服氣血凝滯,不 通則痛。仿溫經湯加減。方中桂枝溫經散寒,芎、歸、芍活血調經,丹皮、莪朮、桃仁活血祛瘀,佐以牛膝、 延胡、小茴理氣導下止痛。合而俱溫經散寒,活血行瘀之效。

例5.陳女 33歲已婚 幹部

患者四年以來,每當經來則小腹冷痛如絞,必用熱水袋敷之稍緩,經量少,色暗紅伴血塊,畏冷,手足不 溫,大便不實。舌苔白,脈沉聚。脈症合參願為寒凝血滯。治宜溫經散寒,理氣活血。

處方:當歸9g ( 後入)、赤白芍各6g、桂枝9g (後入)、泡吳英3g、路路通9g、丹麥9g、舊艾葉3g、丹 皮4.5g、炙草3g、川芎6g、木香6g (後入);服一劑。

復診:藥後小腹冷痛依然,形寒喜暖,噁心便溏,舌脈如前,雖療效未著,証未变,法亦不变。照上方加元胡9g 肉桂心1g(分)連服三劑後痛少減,經亦將凈。患者因在外地工作,囑常服溫經丸,每日12g。三個 月後知悉痛經痊愈,越四月已有孕。

按:本例系寒邪凝聚胞中,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故小腹冷痛如絞,喜暖,經量少色暗紅。寒邪易傷陽氣, 氣血不能輸佈四肢,故四肢不溫。舌苔白,脈沉緊,均為寒邪凝滞之象。故用溫經散寒,理氣活血。初服一劑 藥力未到,效不顯著。加重溫經止痛藥後逐漸見效。

例6. 陳女 30嵗 已婚 护士

三年來月經週期超前四、五日,經前小腹脹痛,經量少,色紫黯有小塊,行而不暢,伴胸脇乳房作脹,心 煩口苦而乾,帶下色黄穢臭,脈弦,舌質紅,苔黄。經婦檢兩側附件增厚,俱壓痛。凝肝郁氣滯,濕熱下迫, 氣血失調。現距經期尚有句日,治宜疏肝清熱利濕,佐以調和氣血。

處方:丹皮9g、生梔9g、柴胡4.5g、赤白芍各6g、丹参9g、黄芩9g、香附9g、椿根皮24g、茵陳9g、封髓 丹9g (分送);服三劑。

二診:藥後帶下銳減,色淡黄,微臭。經期將屆,經前不適症狀尚未出現,舌紅,苔微黄,脈弦。疏肝洩 熱,宣郁通經繼之。

處方:丹皮9g、黑梔9g、柴胡4.5g、赤白芍各6g、金鈴子9g、烏藥9g、丹参9g、香附9g、 6g、澤蘭9g;服三劑。

手9g、郁金

三診:上藥僅服2劑月經即來潮,經前腹痛、乳服症狀銳減,餘症亦瓌,經量增多, 紅,苔黄。以上方加減繼之。

脈微弦舌質偏

處方:丹皮9g、黑梔9g、柴胡4.5g、白芍9g、 9g;服二劑。

金鈴子9g、烏藥6g.

.經隨訪痛經症狀 9g、蘇蘿子9g、路路通

月經凈止,諸症悉除。後以丹梔逍遙丸鞏固療效, 月經亦轉正常。 按:肝主疏洩,性喜條達,其脈佈胸脇繞陰器抵少腹,若情志佛都必致肝氣不舒,衝任失其通洩,血行不 宣,致生經前乳脹腹痛,經血澀少。且肝郁氣滯,郁久釀濕生熱,濕熱下迫,任帶不固,故口苦心煩,帶黃穢 臭,脈弦舌紅等症。治以宣郁通經湯為主方,非經期疏肝清熱利濕,經前於疏肝洩熱中,佐以宣郁通經而調氣 血。再以丹梔逍遙丸鞏固療效。

例7.楊女 28嵗 已婚

結婚八載,未曾生育。三年來月經週期如恆。經前自覺兩乳服問,手足心热,四肢疲憊,小腹疼痛,潮時 痛甚,經量澀少,血色紫黯,二便如常。現值經期諸症又作,脈弦滑,舌質紅。綠由肝氣失調,郁火內生,陰 血涉虚,血行不暢所致。治宜解肝郁,洩肝火,和血通經。擬室郁通經湯加減。

處方:血柴4.5g、赤白芍各6g、 郁金3g、甘草3g;連服四劑。

二診:上月服四劑後行經乳服入)、丹皮4.5g、生梔6g、金鈴子9g、丹参9g、扁豆24g、

脈弦舌紅。仍宜解郁清熱。

經色較鮮紅。現距經期尚有數天,乳脹腹痛又作,但較前減輕,

處方:丹参9g、赤白芍各6g、當歸9g、稳豆18g、聚血柴4.5g 丹皮9g、生栀9g、金鈴子9g,生地9g、扁 藥6g、甘草3g;四劑。

三診:近二次經期均無明顯不適,為防復發曬以丹梔逍遙丸口服二週。

按:本例肝經郁火痛經証,涉及陰虛內熱,故見手足心熱,舌質紅等症,而用糖豆、扁豆、生地、鱀血荣 等養血涼血,清虚熱。鰵血柴既疏肝郁又解處熱。

例8、潘女 20歲未婚

室女18歲月經初潮,週期尚准,量少,色淡紅,歷3天。兩年來每逄經期小腹墜問隱痛,伴腰酸倦怠,精 神不振,經凈後始見緩解。經肛腹診檢查斷為子宮發育不良,脈細弱,舌質淡紅,苔薄。証屬肝腎俱虛,胞脈 失養所致。現經才凈一周,宜補肝腎,養精血為先。處方:枸子15g、山萸9g、杜仲15g、當歸6g、白芍9g、熟地12g、紫河車12g、淮山12g、甘草3g;八劑 (隔日服一劑)。

二診:藥後精神較佳,諸感舒适。辰下月經來潮量較多,色紅,小腹未見隱痛,仍見腰微酸楚,脈濡綴, 舌質正常,苔薄。囑以歸芍六味丸常服。

按:痛經病機皆為氣血運行不暢,病因卻有寒熱虛實之異。本例月經初潮遲,量少色淡,伴神倦腰酸,舌 質淡,脈弱,系屬肝腎虧損無疑,肝腎為沖任之本,肝腎虛則精虧血少,衝任不足,故每遇經行,血海虧空, 胞脈失養,血行不暢,致生小腹隱痛,所謂「不榮則痛」。治療方面,非經期重補虛,以補為通,通则不痛。 經前、經期略加理氣以顺血行。方中用血肉有情之紫河車培本益氣填補精血,待精充血旺,体虛漸復,痛經自 愈。

例9.徐女 21歲已婚

結婚四年,未生育。14歲月經初潮,週期不定。每次經前二天均兩乳脹痛,小腹墜問,經行則腹痛加劇, 經量不多,伴胸悶泛嘔,噯氣頻頻,經後諸恙消失。

痛經症狀消失。越數月因妊娠嘔吐又来求診。

舌質紅,舌苔微厚。系氣郁血滞遂作痛經。囑每月於經前一週,隔日服痛經合劑,連個週期後,

例10. 陳女 24歲已婚

每屆經期小腹脹痛,尤其行經前半天兩乳脹問,小腹脹痛,經來則加劇,非服止痛片或打止痛針不可,經

行後三、四小時痛漸減,經量如常。如是者已七年矣。曾經他院診治未效。脈弦近滯,舌質淡紅,舌苔薄黄。

良由肝氣郁結,氣血失調而致。時值經前每日 綜合劑五帖分服,以後痛經均消失。

例11. 蔡女 23歲未婚

患痛經已三年。每經前二、三天,感乳脹、小腹脹痛,痛甚於脹,經期錯

色紫量少有凝塊,食少,心 煩,舌紅苔薄,脈弦澀。此為氣滯血瘀,血行不暢。經前以痛經合劑,經行加桃紅失笑散。痛經愈後仍曬每月 於經前,服痛經合劑二、三帖,連續治療三個月,痛經之患消失。

關於預防:

醫學

中醫非常重視預防,內經云:

必因身形之虚而後客之也。」足見重視養生預防的人,

不易招至疾病。尤其婦人,因為有經、焘關係,務必注意養生。特別在經期、產後血去正虛時候,要注意飲食 起居和精神方面的調攝。

平時要根據自己體質的偏颇,加以調理。

(編委:吳俊來審校 2010.12.28) 本文引用自香港中醫雜誌

© Copyright 2025 杰能中醫專科中心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