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6 | 皮膚科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其特點是:皮損對稱分佈,劇烈瘙癢,有滲出傾向,反復發作,易成慢性。
中醫根據其臨床表現及發病部位不同,又稱此病為「浸淫瘡」 、「粟瘡」、 「旋耳瘡」 、 「臍瘡」 、「四彎風」、「繡球風」、等。
根據病程可分爲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
一、急性濕瘡
急性者以濕熱爲主。
本病起病較快,皮損常為對稱性、原發性和多形性。可發於頭面、耳後、手足、二陰、肛門等。皮損為多數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基底潮紅。皮損中心較重,外周有散在丘疹、紅斑、丘皰疹,故邊界不清。如不轉化為慢性,1~2個月脫去痂皮而愈。自覺瘙癢劇烈,搔抓、肥皂熱水燙洗、飲酒、食辛辣發物均可使皮損加重,瘙癢加劇。
二、亞急性濕瘡
亞急性濕瘡者多與脾虛濕戀有關。
常由急性濕瘡未能及時治療,或處理失當,病程遷延所致。亦可初發即呈亞急性濕瘡。皮損較急性濕瘡輕,以丘疹、結痂、鱗屑爲主,僅有少量水皰及輕度糜爛。自覺劇烈瘙癢,夜間尤甚。
三、慢性濕瘡
慢性者則多病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乃致肌膚甲錯。
常由急性和亞急性濕瘡處理不當,長期不愈,或反復發作而成。部分病人一開始即表現為慢性濕瘡的症狀。
皮損多局限於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窩、膝窩、外陰、肛門等處。表現為皮膚肥厚粗糙,觸之較硬,色黯紅或紫褐,皮紋顯著或呈苔蘚樣變。皮損表面常附有鱗屑,伴抓痕、血痂、色素沉著,部分皮損可出現新的丘疹或水皰。發生於手足及關節部位者,常易出現皸裂,自覺疼痛。影響活動。患者自覺瘙癢,呈陣發性,夜間或精神緊張、飲酒、食辛辣發物時瘙癢加劇。病程較長,反復發作,時輕時重。
注意: 案例方藥僅供同道參考, 使用時必須通過 辯證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