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 內科
糖尿病足中西醫綜合治療體會
近年來, 糖尿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富裕地區尤爲明顯, 各種慢性併發症增多, 尤糖尿病足亦明顯增多。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周圍血管病變導致足肢端缺血和周圍神經病變而失去感覺、損傷、感染以及神經營養障礙共同作用所致,可累及皮膚到骨與關節的各層組織。最常見的是足部皮膚潰瘍,傷口難愈合,處理不當會導致病情加重,發展迅速,而致殘甚至死亡。
糖尿病足屬中醫消渴與脫疽範疇, 是糖尿病患者足部和腿部組織受到破壞的一種病理狀態,是糖尿病嚴重併發症之一,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西醫尚無特效藥治療,而中西醫綜合治療取得滿意療效。據上海市脉管炎研究所奚九一教授,治療糖尿病壞疽經驗,釆用中西醫綜合的方法治療糖尿病壞疽,使糖尿病壞疽的截肢率從 30%降至 2.07% 。
病因病機
糖尿病足屬中醫消渴與脫疽範疇。《靈樞·癰疽篇》云:“發于足指(趾)名曰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由于此病始于消渴,源于體質素虛、陰陽失調,陰虛則血行艱澀,火毒熾盛,熱灼津血,血行失常,瘀阻下肢脉道,瘀阻日久,脉絡閉塞,氣虛則運血乏力,筋骨皮肉失去氣血之榮養,熱腐成膿,故壞死。糖尿病足壞疽由于本虛標實,瘀血阻滯經絡所致,本虛以氣陰兩虛、氣血兩虛爲主,標實則因虛致內熱、痰阻、濕熱及熱毒爲主。瘀血阻滯經絡而致肢體失養爲主要病理過程。而現代醫學認爲其發病主要原因是代謝紊亂、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肢端缺血、合併感染多種因素誘發。
病案舉例:
付女士、73歲。初診、2008年7月19日。主訴:2007年12月兩足大拇趾顔色紫紺發黑,2008年2月傷口擴大加深,出現腫脹潰爛肉腐、瘡面有膿性滲出、疼痛。舌質淡紅、苔薄白、納一般、寐差、二便調,脉弦細數。
治療方法: 中西醫綜合治療。
(1)繼續由西醫藥調控血糖。
(2)中藥內服:以益氣活血清熱解毒。
方藥:
黃蓍、鶏血藤、桔梗、生薏仁、 蒲公英、皂角刺、 炙甘草
用法:水煎內服一日一劑。
(3)外治法:以清熱解毒祛腐生肌。
方藥:荊芥連翹湯
荊芥、 連翹、 白芷、 防風、 薄荷、 桔梗、 甘草、 黃連、 黃芩、 黃柏、 栀子、 當歸、 生地、 白芍、 川芎
用法:將上藥加入清水1000亳升先浸泡30分鐘煎沸20分鐘,藥渣再加入清水900毫升煎沸20分鐘,將前後藥液混和待水溫35-40度,將患處浸泡約10分鐘,然後待藥水幹後將珍珠粉放上傷口。
經中西醫藥綜合治療1月余,于2008年8月15日覆診示右患處愈合,繼續治療到09年2月23日覆診示左側患處日漸痊愈,至今未見復發。
討 論
筆者診症工作中發現越來越多糖尿病患者,尤其出現併發症者,不單用西藥,同時亦服用中藥治療。糖尿病足病情複雜,若單靠某種藥物治療實難奏效。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高血糖,使小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毛細血管基膜增厚,導致糖尿病性動脉硬化,血管腔變窄容易形成血栓,使微循環發生障礙,局部組織缺血和抵抗力下降,微小的創傷均可引起感染而形成潰瘍。血管病變是糖尿病壞疽發生的病理基礎。血管病變主要是指大、中、小動脉發生的粥樣硬化, 併在此基礎上出現血栓的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的增厚,而引起血栓性微血管病變,此外糖尿病患者體內血液流變狀態的病理改變,由于周圍血管病變而誘發的周圍神經病變,是造成糖尿病足發生的直接原因。故此,改善肢體血液循環和微循環,以减輕肢體缺血情况是治療本病的一個關鍵。日常重視血糖的控制,是控制糖尿病足的根本,同時,局部處理也十分重要。
治療糖尿病足時,重點是避免患者需要截肢。首先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範圍內,由于使用西藥較易控制,故由西醫處理。中醫學認爲本病的主要病變部位在于脉絡,病理變化在于氣血。氣血運行不暢,陽氣不能暢達四末,氣滯血瘀致脉絡閉阻,瘀久化熱生毒,毒盛內腐而致脫疽。內服中藥治療以益氣活血、清熱解毒爲主,方中重用黃蓍以求氣旺以促進血行,“氣行則血行”配以鶏血藤、皂角刺祛瘀而不傷正,達到正氣得複脉絡以通的目的,用蒲公英、甘草清熱解毒,薏苡仁、桔梗排膿,同時配合外治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發揮祛腐生肌的藥效,加快傷口的愈合速度,以本病爲例,患者治療7月餘得到痊愈至今未見復發。
中西醫綜合治療糖尿病在國內已有數十年臨床經驗,據文獻報導中西醫藥綜合治療糖尿病,比單用西藥或純用中藥治療更好。這對改進糖尿病的治療方法具有積極的意義。
資料來自 張杰能醫學博士
個案方藥僅供中醫師參考,使用時必須通過辨證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