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 皮膚科
痤瘡,指發於顏面和胸背部的毛囊性紅色丘疹,或黑頭粉刺,膿疱,結節,囊腫等。《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汗出見濕,乃生痤疿”,”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鬱乃痤”。到了隋代,《諸病源候論》稱為”面疱”。清代《醫宗金鑒》則直稱為”肺風粉刺”,《外科大成》又稱為”酒刺”。現在,俗稱為”粉刺”。
常見證型及治療方藥
肺熱痤瘡:顏面部有與毛囊一致的丘疹,形如粟米大小,可擠出白粉色油狀物質,皮疹以鼻周圍較多,亦可見於前額,間或有黑頭粉刺。
治法:清泄肺熱,方用枇杷清肺飲
胃熱痤瘡:顏面有散在毛囊性丘疹,如粟米大小,能擠出白粉色油狀物質,間有黑頭粉刺,以口周較多,亦可見於背部前胸,面部出油較多。治法:清陽明府熱。方用調胃承氣湯
血熱痤瘡:顏面兩頰有散在潮紅色丘疹如米粒大小,以口鼻周圍及兩眉間皮疹較多,面部常有毛細血管擴張,遇熱或情緒激動時面部明顯潮缸,自覺有灼熱。
治法:涼血清熱,方用桃紅四物湯與涼血五花湯合方加減。
毒熱痤瘡:面部有散在米粒大丘疹,丘疹頂端常有小膿瘡,或周圍有輕度紅腫,自覺疼痛,膿疱此起彼落,反復不斷,膿疱消退後皮膚表面可遺留凹陷性小瘢痕,形如桔皮,胸背常被累及。
治法:清熱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
濕毒血瘀痤瘡:面部胸背除米粒大丘疹外,常發生黃豆大或櫻桃大之結節或囊腫,皮膚表面高低不平,重者感染成膿疱,局部紅腫疼痛,身熱等全身不適。
治法:除濕解毒,活血化瘀,方用除濕解毒湯。
療效 請看以下圖片
個案來自張杰能醫學博士
注意 :個案方藥僅供醫師參考 使用時必須通過辨證才可使用!